面向未来,引领发展,创造价值
作为中国最大且能实现远洋、沿海、长江全程物流服务的内河航运企业,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航集团“)秉承招商局“与祖国共命运,同时代共发展“的核心价值观,长期以来深耕长江经济带,积极践行国有企业主力军的使命担当,被誉为“长江国家队“。面对航运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长航集团坚持绿色、智能、数字化发展方向,致力于培育发展适应长江航运市场的新质生产力,为交通强国建设和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长航动力。
近日,长航集团总经理丁磊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长航集团交通强国试点项目最新成果,以及集团在推进绿色智能发展方面的理念和布局。在拥抱行业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长航集团与中国船级社也走过了一段卓有成效的合作之旅。在回顾双方合作渊源、展望未来合作愿景时,丁磊表示长航集团与中国船级社共同打造了“全时域、多业务、各层次“合作典范,期待双方在“面向未来、引领发展、创造价值“三个方向继续深化合作。
问:长航集团在交通强国试点建设中取得重要成果,请您分享一下。
答: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我们做好新时代交通工作的总抓手。
长航集团作为招商局集团践行国家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流域性综合服务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招商局集团的指导支持下,大力推进交通强国试点项目,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积极开展新能源、新技术、新模式在长江航运中的示范应用。经过近4年努力,建成洗舱站、绿色综合服务区,初步打造了LNG动力船队,实现了运输船舶岸电受电设施“应改尽改“,全面完成了交通强国试点任务,于2024年4月26日通过了交通运输部组织的专家组的验收。
具体来说,主要在4个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一是完成绿色洗舱站建设并投入运营。建成了宜昌枝江洗舱站,成为长江干线智能化程度最高、设施设备技术最先进、洗舱品种最齐全的洗舱站。形成1项团体标准、4项企业标准,填补了内河洗舱标准的空白。
二是绿色综合服务区提档升级。完成武汉新五里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升级改造,配套制定《中长燃新五里绿色综合服务区建设运营标准》(Q/ZCR001-2023),在长江水上绿色航运发展上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和行业推动作用。
三是LNG动力船舶发展初具规模。着力推动LNG动力船队建设,践行清洁能源装备自主设计建造,2023年末投入运营的纯LNG动力船舶燃料替代率超过86%。
四是全面完成船舶岸电受电设施改造。长航集团自有的客运、干散货船舶受电设施全覆盖全使用,2023年使用岸电141.6万度,节约燃油1440吨,减少碳排放3712吨。
问:内河航运正在经历绿色低碳转型,长航集团采取了怎样的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答:长航集团始终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积极推广绿色船舶、清洁能源运用、长江环境保护,坚持绿色生产,助力江海联运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首先是积极践行双碳战略。我们与中国船级社合作开展双碳课题研究,明确了长航集团及所属公司碳达峰达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单。所属长航货运建立船舶主机车速、航速“双速控制模型“,按照优化后的“一船舶一航次一策略“使用经济车速,同时缩短待港时间,减少单位燃料消耗;所属招商南油船舶实施压载舱清淤,提高船舶装载量,节约燃油,使用有机硅漆减少污底,降低船舶航行阻力,能源消耗总量同比下降3.05%,能耗强度同比下降17.15%;所属船舶设计院积极探索零碳技术应用,开展零碳氢燃料电池动力船型研发,该院设计的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投入营运,设计的国内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直推长江散货船已由长航货运开工新建。
其次,致力于打造长江绿色环保示范船队。我们深入研究长江船舶“油改气“技术、规范与推广应用前景,制订长江LNG动力船舶新建/改造计划、长江LNG运输业务拓展方案和长江干线LNG加注站布局方案。一是牵头联合产学研用多家单位,围绕共性技术及标准规范、低碳 /零碳排放船舶示范和重点地区零碳排放船舶批量应用,组织实施国家重点项目——“绿色智能沿海内河示范船“项目,带动绿色智能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和关键设备研发。二是制订LNG运输业务专项规划,开展LNG运输船舶设计,力争打通LNG海进江运输通道。三是加快发展LNG动力船队。新签开工建造4艘1.25万吨清洁能源江海直达干散货船设计与建造合同。与潍柴集团合作开展大功率纯气体燃料发动机关键技术研发,完成1000kW气体机的研制和台架试验,并取得中国船级社型式认可,长江首艘纯LNG动力130米标准船型散货船(“长航货运002“)、“长航货运003“轮已先后交付运营。
再次,积极推动“电化长江“。我们自主设计建造的纯电力动力系统“长江荣耀“轮(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系统)、柴电混合动力系统-“长江叁号“游轮已投入运营。通过总结“长江叁号“游轮绿色化建造运营经验,正在新建105米型任务接待游轮“新长江壹号“游轮、150米型高端游轮“长江七号“游轮等新造船领域进行适应性研究,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此外,布局长江全流域水上绿色服务区。秉承“绿色、环保、科技、智能“发展理念,建成运营长江水上绿色服务区8座(镇江六圩、南京新生圩、武汉新五里、九江姚港、岳阳莲花塘、重庆鸡冠石、芜湖大白茆沙、荆州江陵),覆盖了长江全流域。其中,武汉新五里、镇江水上服务区被长江航务管理局列入长江首批样板服务区,除船舶污染物接收外,还为船舶提供生活补给、医疗健康、淡水供应、岸电接入、信息查询、政务办理等多功能、全天候、一站式综合服务,深受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好评,过往船舶及船员高度赞誉。
同时,还建成智能洗舱站集成融合系统,完成洗舱站船岸自动控制系统建设、洗舱预约微信小程序开发和洗舱站生产工艺流程框架图展示设计,实现智能运营、远程监控和安全监管。与长江海事局和长江支流港航部门合作,建立溢油应急管理系统及微信小程序的配置,实现工单派发,打造长江溢油应急基地智慧服务管理的标杆。
问:智能航运也是目前的一大发展趋势,您如何看待智能、数字化技术在航运业的应用,长航集团在该领域进行了哪些探索,未来有何规划?
答: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航运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关键途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航集团首席科学家严新平提出,未来的内河航运要实现“船-岸-云协同、船-港-货联动““岸基驾控为主、船端值守为辅“的船舶运营模式,“新一代航运系统“的创新体现在对航运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航运系统的信息服务和运行控制,避免重复建设、打破系统壁垒。
智能航运的基础是船端数字化、智能化。当前,国内外智能船舶逐渐聚焦在智能航行、智能船体、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管理、智能货物管理及其智能集成平台。
当然,现有智能化船舶的散点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智能船舶成体系、有规模、集约化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智能航运也不仅仅只是智能船舶发展,还需要综合集成上升到整个航运层面的智能,构建基于绿色智能船舶、数字生态设施、可靠岸基支持、韧性运营服务等于一体的“新一代航运系统“,实现船舶、港口、航道和客货等单元物理分散但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航运数字化创新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航运系统绿色智能、安全高效和便捷通达水平。
长航集团结合自身绿色智能发展及数字化转型实际,瞄准国内外新一代航运系统发展趋势,优化“十四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制订“双碳“战略及2030年发展愿景,充分发挥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搞好产学研用结合,加强数字赋能智能航运,不断取得一些探索性和创新性成果。
面向长江生态保护和航运绿色发展的迫切需求,长航集团以“提高内河航运效率效益、实现安全生态协同发展“需求为牵引,主动承担《绿色智能内河船舶创新专项》示范船任务,研发试制投入营运“长航货运001“轮,形成了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的初步规划,进一步明确长江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分阶段发展路径。
问:在长航集团拥抱行业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船级社进行了哪些重要合作?
答:长航集团与中国船级社在新能源水上应用、江海直达多式联运、内河高端游轮等领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相互促进,共谋发展。
近年来,双方已在众多领域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一是共同推动新能源船舶推广应用,包括江海直达新船型的研发以及新一代内河高端游轮的设计与建造。二是联合开展绿色智能化科研项目,覆盖绿色航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三是规范法规支持与应用。中国船级社为长航集团及所属公司提供规范法规的支持和应用服务,帮助我们更好地遵守相关规定,提高运营效率和安全性。四是共同组建专家平台,将行业内的专家资源汇聚起来,为航运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五是在数字技术及信息共享领域进行合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航运业务的透明度和效率。
通过加强合作,双方在推动长江航运现代化和绿色智能发展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彰显双方在行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共同努力。
问:回顾长航集团与中国船级社并肩携手走过的岁月,双方间的合作交流始于何时?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重大时刻?
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江航运政企分开之前,长航集团同中国船检所属长江分支机构曾是一家人,两者之间的合作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国船级社成立之前,当时主要是围绕船舶检验、技术支持等方面展开。随着时间推移和业务拓展,双方合作日益深化,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包括船舶设计、建造、运营管理、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
早在2006年7月27日 ,中国船级社就与原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在北京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促进黄金水道的开发。同时,围绕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立足长远,结合长航集团的船舶建造、船队经营、船舶工业园区开发、船舶科研等重点领域 ,紧扣船舶建造、营运、维护、修理等环节,在水上安全环保、科技创新、技术升级改造等方面全面合作 ,实现强强联合;2012年5月18日,中国船级社又与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双方在高能效船型研发,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研发与应用,船舶能效管理认证等方面合作。
2021年12月16日,长航集团与湖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武汉分社在武汉长航大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3年6月14日,长航集团与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在武汉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
至此,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我们与中国船级社及在武汉机构共同打造了“全时域、多业务、各层次“合作典范。
问:6月13日,中国船级社检验船队突破2亿总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您认为未来长航集团与中国船级社在哪些领域应该进一步深化合作?对于中国船级社国际一流建设,您有何建议与期待?
答:希望双方在前期良好合作基础上,在面向未来、引领发展、创造价值三个方向深化合作。既考虑未来技术发展,也要谋划好商业模式,满足客户需求,提高服务品质;既要共同引领江海联运发展,推动气化长江等重点项目,也要总结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践行交通强国战略。在建设交通强国新征程中,长航集团将为中国船级社及分支机构发展提供多元化技术应用场景和平台,共同创造价值,实现合作共赢。
下一步,我们期待双方继续开展重点科研项目合作,按期完成“长江船舶运力结构和运输市场经营主体机构优化研究“,持续开展“长航集团与中国船级社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合作协议“相关研究工作,欢迎中国船级社提供应对欧盟碳排放规则的技术咨询服务,希望中国船级社一如既往为长航集团新建绿色智能系列船舶提供优质的审图和技术服务,我们乐见中国船级社水上绿色技术实验室建设结出硕果,乐意承担实验室相关成果的应用示范工作。
建设国际一流的中国船级社是包括长航集团在内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共同期待,国际一流建设不仅关系到中国航运业的竞争力,也影响着全球航运市场的格局。我们相信,国际一流的中国船级社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大作为,为中国乃至全球航运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希望中国船级社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持续加大智能船舶、新能源船舶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更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保持服务的专业性和及时性;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提供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